“刚开始有些忐忑,心想我又没违规违纪,纪检组的同志为什么找我谈话。谈了之后才发现,他们只是和我拉拉家常,了解思想工作生活情况,提提要求。这样打‘预防针’的确有好处,让我们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”江西省审计厅一名党员干部在一次常态化谈话后如是说。
曾几何时,你是否会被纪委请去“喝茶”的微信火爆“朋友圈”。其实,“喝茶”的用意就是为了防止“好同志”变成“阶下囚”,旨在通过“拉家常”的形式,为党员干部们解疑释惑,让广大党员干部厘清纪律界线,不碰高压线,不踩红线,守住底线。这一做法既从源头预防和减少腐败,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,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。
古代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众所周知,蔡桓公讳疾忌医,结果从“疾在腠理”、“疾在肌肤”,变成“疾在肠胃”、“疾在骨髓”,终不可治。同理,一方面,纪检监察干部通过谈话熟悉其负责的每一棵“树木”,再互相交流、汇总信息,进而了解整片“森林”状况。另一方面,对出现轻微违纪问题的干部提醒谈话,对其咬耳扯袖,让其红脸出汗,这是挺纪在前、敢于较真,注重日常、抓早抓小的具体表现,能够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着一根廉洁的弦,防止精神沦陷、“自己扳倒自己”。
在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之中,“咬耳扯袖、红脸出汗”,不仅要求党员干部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,养成自觉接受监督的习惯,同时还要求党组织加大监督力度,严抓严管,小过即问、小错即纠。然而,在现实中,一些党员干部对谈话函询的认识不够,要么不当回事、敷衍应付,要么心怀侥幸、对抗组织,或者存有其他误解。比如,梳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“纪律审查”栏目党纪处分通报发现,党的十八大以来,有13名中管干部“在组织谈话或函询时,不如实说明问题”。
“祸患常积于忽微”。其实,谈话函询是党组织的日常管理监督方式,并不意味着组织是要审查这个干部,而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,及时对干部提个醒、敲个警钟。干部也要摆正心态,正确认识谈话函询既是了解情况,也是组织给予党员干部坦白澄清的机会。如果欺瞒组织、对抗组织,一而再、再而三错失组织给的机会,就是错上加错。自己不主动交代,等组织通过深入了解把问题核实清楚,那样性质完全不同,就会是不一样的处理方式。
谈话函询是挺纪在前,认真实践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的一个缩影。通过谈话函询,使党员干部检身正己、常思不足,以内省之心为思想系上“安全带”、给行为加装“防护栏”,让党员干部在经常性的提醒“敲打”中校准思想之标、调整行为之舵。(安子州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