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半山赏看,原来树色秋擎出;名相唱吟,真是钟声浪答回”。走进舟山市普陀区六横镇老太平庙,庙柱上的这副楹联道出了这座古庙的因缘。老太平庙坐落于六横镇龙山新村浦西孙家岙,地方不大,香火却旺,经文之声,梵音袅袅,不绝于耳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庙里供奉的却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。
王安石(1021年-1086年),字介甫,号半山,江西抚州临川人,北宋着名改革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和文学家。21岁进士入仕,27岁任鄞县县令(六横时属鄞县),主政地方近30年,曾两次进京拜相,两次被罢。王安石矫世变俗,锐意改革;爱民如子,解民危难;不流世俗,洁身自守。尤以革新变法、官品清正为后人所铭记。
六横岛偏隅东南,与大陆隔海相望。春秋战国地属甬东,秦始人称“黄公岛”,渐添岛民。宋属鄞县,志列乡名。时至庆历七年(1047年),王安石知鄞县。鄞之地邑,跨负江海,“海中诸岛古不毛,岛夷为生今独劳”,当时的六横岛土地贫瘠、靠海吃海,从事近海捕捞是岛民的重要谋生手段,“濒海小民业网罟舟楫之利,出没波浪间”。王安石辖鄞当年,六横岛发生旱灾,“水有所去,故人无水忧,邑民最独畏旱”,岛民生活极为困苦。
“一民之生重天下,君子忍与争秋毫。”面对严峻旱情,王安石不辞辛苦,屡次跋山涉海来到六横岛,“以身得察于左右,事可施设,不敢因循苟简”,他深入勘查、不辍劳作,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,带领岛民抗旱救灾、兴修水利、疏河筑塘,海岛“旱则滴水如油”的问题得到大大缓解,遇青黄不接之时,还低息发放官府储粮。六横后人铭记其功绩,兴建王安石庙(太平庙),几经战火,保留至今。
作为一位改革家,王安石可谓妇孺皆知。但同时,他又是一个清廉不苟、志行高洁的“拗相公”。据《五总志》记载,王安石知鄞县期间,曾有下属送好砚于他,“呵之可得水”,王安石笑而却之,“纵得一担水,能直几何?”。他担任宰相期间,得了气喘病,大夫开的药方中,有一味是紫团山人参,但是这种药走遍京城也买不到。有位官员听说此事,就送了一些过去,可是他坚决不受,回答说:“我这一辈子没吃过紫团山人参,不也活到今天?现在就算不吃它,还能立即死去吗?”
鄞县任上,王安石不但拒收贿品,而且还严厉惩治受贿、索贿官员。即便在其二度罢相之时,官府之物寸草不带。他清廉到几乎严苛的程度,在当时追求名利的官场中,格外显得难能可贵。
元佑元年(1086年),王安石逝于江宁(今南京)钟山,他一生人品刚直,勤廉为民,皆为世人所赞赏,甚至连其政敌都承认他“素有德行,平生行止无污点”。历经宋元两朝的风飘雨摇,明清两代的浪喧波哗,都抹灭不了百姓心中那份永久的感恩。即使到了清乾隆十六年,王安石到访六横岛700年之后,当地百姓还为他竖起一道旗幡,供起一尊神像,缅怀至今。(邬少华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