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廉·石》入驻省法纪教育基地
捡拾莲花洋畔的原石,经过非遗手艺人的凿坯、精刻、磨平、抛光,形成了一件形而有“廉”意的作品……日前,普陀清廉文创工艺品《廉·石》入驻省法纪教育基地,来自普陀莲花洋畔的莲花在省法纪教育基地散发“廉香”阵阵。
石雕文创工艺品《廉·石》由石雕匠人丁朝夕打造,整件作品以“莲花”为主体,通体的黑色是原石的本色,通过不同的切割、打磨工艺使石雕莲花拥有不同的色泽,展现莲花、莲蓬、莲叶清晰的文理和悠然自在的形态。
莲花象征“清廉”之意,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、位居仕途的达官贵人们的青睐,将带有荷花图案的文房墨宝放置于书房内。莲花也深受雕刻家的喜爱,把莲花雕刻于石头之上,赋予石头以生命,增添石头雕刻的文化韵味。
普陀石雕源于中原,是一种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的民间工艺。经过历代工匠们的不断创新,普陀石雕形成了精雕细刻、纤巧灵动的地方风格,并融入建筑中,与建筑艺术交相辉映。石雕主要是利用石材的天然色彩进行艺术加工,选用好原料石头,再经过凿坯、精刻、磨平、抛光等技艺,才能创作出一件件作品。2009年,石雕被列入第三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尤其是展茅素有“五匠之乡”美誉,一代代静守岁月的展茅五匠人,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,有大任担当,以大巧破难,以大道无疆。新时代的石雕通过吸取精华,其中的“工匠精神”正与党员干部“踏石留印,抓铁有痕”的工作作风相契合。
石雕需要有一双慧眼看清世间万物之美,同时还要拥有一双巧夺天工之手。《廉·石》的创作者丁朝夕就是这样一位工艺美术匠人。年轻时,丁朝夕学过一些工艺美术的基础知识,又从事过玻璃雕刻和广告制作。从2008年正式接触石雕开始,丁朝夕便爱上了“拙朴”的艺术。与其他追求雕工精细的石雕工艺不同,丁朝夕的石雕讲求“自在”。雕刻的形态、颜色依照石料原有纹路进行雕琢,更加生动传神。随着展茅黄杨尖路下徐村业态的不断更新迭代,业态和艺术融合的氛围愈发浓烈。丁朝夕作为“问石工坊”“石刻之美”代言人,走进了这片生活美学的热土。
在丁朝夕的工作室内,堆放着各种石头材料、石雕工具、机器等,房间一侧还摆放着一件件精美别致的石雕作品:《悟》《默默》《渔村》等。这些作品的原石无一不是来自莲花洋畔。深黑色的石料表面略有光泽,隐然有着黑铁的质感,看似不大的石料,用手一掂却是沉重异常。丁朝夕说,这种石料是莲花洋畔特有,以其纯粹、朴实、正派、通透的特质为游客市民所青睐。这种特质也与清廉普陀的理念不谋而合。人们在赏石把玩时,品石思廉,陶冶情操,享受自然和艺术之美。
把莲花洋畔的特色石料与非遗石雕结合,一刀一笔皆含廉,一凿一刻均话廉。《廉·石》的创作是“传统非遗”和清廉文化相结合的又一新载体。近年来,普陀区在清廉文化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地将清廉文化与渔民画、剪纸、渔谚等非遗项目融合,打造多元化、清廉文创工艺品,以宣促教、以宣促廉,努力营造全员参与、崇廉尚实的浓厚氛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