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速则不达,为文为官皆然。韩愈在《答李翊书》中写道:“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,则无望其速成,无诱于势利,养其根而俟其实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根之茂者其实遂,膏之沃者其光晔。仁义之人,其言蔼如也。”韩愈告诉我们,如欲达到“古之立言者”的境界,就要勤加修炼、倍加磨砺,决不能指望很快成功,也不能被世俗的名利所诱惑。对于为文者,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高尚道德,才能写出“实遂”“光晔”的文章来。倘若追求速成,其结果往往是速朽。
苏轼曾评价韩愈,“文起八代之衰,而道济天下之溺”。韩愈在为文上成就,在于其踏实苦学,“焚膏油以继晷,恒兀兀以穷年”,力求修德与修文同步进行。韩愈认为,要写出好的文章,绝非一日之功,必须经过三个阶段。“始者,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,非圣人之志不敢存。”要求起步须正,兢兢业业,不可误入歧途。“如是者亦有年,犹不改。然后识古书之正伪,与虽正而不至焉者,昭昭然白黑分矣。而务去之,乃徐有得也。”此时已有分析批判能力,能明辨古书中何者为合乎儒道之“正”,何者为似是而非之“伪”,何者大体虽“正”而犹有不足。“如是者亦有年,然后浩乎其沛然矣。吾又惧其杂也,迎而距之,平心而察之,其皆醇也,然后肆焉。”到了第三个阶段,作文如长江大河,滔滔而至。但仍不敢掉以轻心,仍须平心静气,对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细心的体察和检点,确知其醇而不染,然后才能奔涌而出。
不仅仅是韩愈,凡是古之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者,都坚持大道直行,“无望其速成,无诱于势利”。他们之所以颇有建树、千古流芳,就在于有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,始终保持不求名利、勤于修身、甘于寂寞的优秀品质。
我们常讲,为文为官要有境界。这境界是有高低之分的。不戚戚于贫贱、不汲汲于富贵,保持一颗恒心,铆定目标,久久为功,则能不断提升境界,乃至达到出神入化、游刃有余之境。倘若总想一步登天、一口吃个胖子,总想“恃其才”尽早成功、尽早获利,其境界往往难有较大提升,乃至只能在低层次徘徊。
就拿读书来说,王世发先生提出了读书三境界。“孤舟蓑笠翁, 独钓寒江雪。”此为第一境,贵在静下心来,专心致志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”此为第二境,须沉醉其中,物我两忘。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此为第三境,展示的是一种博大胸怀和宏伟气魄,彰显的是超越自我、超然外物的状态。事实证明,境界不是轻易就能提升的。一个人保持足够的定力,下的功夫越大,才能走得越远,攀升到至高境界。
淡泊以深邃,事业以精进。现实生活中,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总是追求速成,贪图名利。有的书没读几本,人生没有太多体悟,就想着作不朽文章、发不世之作;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没几天,党性政德没修炼几层,就想着主政一方;有的走马上任没多久,老百姓还没得到实惠,就想着出吸引眼球的大“政绩”。如此思想和行为,只会过犹不及,适得其反,甚至造成“竹篮子打水——一场空”。
有人会说,现在是信息时代,凡事当求快,慢了就是落伍了。不可否认,随着科技的进步,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。但在为文为官上,一味追求速成就会违反规律,不仅于事无益,还会导致难以立身。
“学贵日新,政贵日进。”党员干部要自觉养成一颗匠心,踏踏实实、老老实实,一步一个脚印,一次一个台阶,不求于速成,不惑于杂乱,不迷于势利,沉潜自己、专注干事,日日为继、久久为功。如此,则能提升层次,升华境界,成就非凡人生。(桑林峰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