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重传统、推陈出新,真正在传统中体会治国理政的精髓、以用典来传递为政为人的思考,方能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”,做到得心又得体、赏心又悦目、入脑又入心。
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经史子集浩如烟海,如何引经据典,是一门大学问。用好了,起到画龙点睛之效。用不好,则有画蛇添足之虞,正如《南唐书·彭利用传》里所讲:“利用对家人稚子,下逮奴隶,言必据书史,断章破句,以代常谈,俗谓之‘掉书袋’。”
往往,越是卖弄什么,就越是缺乏什么。掉书袋者,大多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。《玉壶清话》中讲,北宋名将党进,虽一字不识,却喜欢附庸风雅。有一次,党进面见宋太祖时,忽来兴致:“臣闻上古,其风朴略,愿官家好将息。”想要附庸风雅,却驴唇不对马嘴。之后随从问道:“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?”党进说:“我经常见那些读书人爱掉书袋,我也掉一两句,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。”此人虽胸无点墨,倒也实诚,一句话道出了真实想法。
掉书袋者,往往不看对象,不论时机,不分场合,脱离现实,迂腐不堪,可笑至极。《笑赞》记载:一秀才买柴,曰:“荷薪者过来。”卖柴者因“过来”二字明白,担到面前。问曰:“其价几何?”因“价”字明白,说了价钱。秀才曰:“外实而内虚,烟多而焰少,请损之。”卖柴者不知说甚,荷柴而去。文章还说,有一官员下乡,问父老曰:“近来黎庶何如?”父老曰:“今年梨树好,只是虫子吃了些。”不分对象,满口“之乎者也”,自然闹出大笑话。
一旦掉书袋成风,势必影响文风学风。北宋时期文人崇尚《昭明文选》,草必称“王孙”,梅必称“驿使”,月必称“望舒”,山水必称“清晖”,有的读书人甚至说:“文选烂,秀才半。”南宋时期,朝廷内外崇尚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的文章,文人们又是一拥而上,言必称“三苏”。有俗语就说:“苏文熟,吃羊肉;苏文生,吃菜羹。”掉书袋的不良文风学风,由此可见一斑。
文以载道,古书诗词、名言佳句,大多是不朽之经典、精华之所在。“传统不是守住炉灰,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。”经典名句是万花丛中最美的那朵花,而非荒漠中赫然耸立的一座塔。旁征博引、引经据典只是手段,借古喻今、古为今用,给人以思想启迪、精神激荡才是最终目的。
“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,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,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,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。”尊重传统、推陈出新,真正在传统中体会治国理政的精髓、以用典来传递为政为人的思考,方能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”,做到得心又得体、赏心又悦目、入脑又入心。(张顺亮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