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   
        首  页 要闻动态 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监督曝光党建专栏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<<>

        “谋心”与“串门”

        来源: 中国纪检监察报         发布时间:2018/6/12 10:18:50     点击量:823

        关于读书,有知名学者认为,读书分为两种,一种是为“谋生”,一种就是为“谋心”。“谋生”自然是为了生活与生计,而为“谋心”而读书,则是为了给心灵寻找寄托与安慰,所以“谋心”读书才算是读书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“谋心”而读呢?“串门”读书法,就是一个较为实用的读书方法。

        说起“串门”,曾几何时,串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式。对此,杨绛先生就有深刻的体会,她认为读书行为的本质,其实就是思想之间的交流。从“有求”的读书上升到“无求”的读书,重新思考读书的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,是我们每一个人,也是一个民族必须思考的问题。她说:“读书好比‘隐身’地串门,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,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,也不怕搅扰主人,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,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,而且可以经常去,时刻去,如果不得要领,还可以不辞而别,或另请高明,和它对质。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,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,不问他什么专业,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,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。”

        “闯进大门”讲求读书的目标与勇气,想学谁家的精髓,就要进谁家的门。走进门仅仅是读书的开始,必须有恒心有信心能够做到“升堂入室”。那些只停留在院子里走马观花的人,学不得精髓,掌握不了要领,只能浅尝而止。“不辞而别”“另找高明”是说读书也要有甄别有挑选,不适合自己阅读的,就没必要继续阅读或进行深读。“和他对质”则要求读书时善于思索,读思结合。通过阅读,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,敢于挑战权威。而“不问国别、不问时代、不问专业”讲求的是读书要有一定的广度,要博览群书,从而汲取多方面的营养。

        对此,白岩松有自己的深刻体会。他说,当下相当多的中国人读书太过功利,要知道欲速则不达。其实,许多看似无用的“闲书”却有大用。他刚主持“东方时空”时,每天接触大量的人,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储备。恰恰在这之前,他读了3卷本的《曾国藩》,顿时感觉豁然开朗,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,让他可以去更加靠近人性。白岩松说:“如果没有读书积累,我不可能那一年快速成长。”

        从汲取知识到创造智慧,是读书人面临的新变化。孔子讲出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的时候,比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早了将近1500年。愿每一位阅读者都能通过自己的“串门”去探索去读书,通过心灵解惑而创造的快乐才真正属于自己。(邓荣河)


        本站第 位访者 备案证编号:浙ICP备05001502号 技术支持:网乐科技
        中共舟山市普陀区纪律检查委员会、舟山市普陀区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
        主办:中共舟山市普陀区纪律检查委员会、舟山市普陀区监察委员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