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父母是庄户人,谈不得大道理,但在我年少时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定下了一些小规矩,不妨将这些小规矩称为“家风”,这些小规矩对我而言,无论在学业、事业还是家庭中都颇为受益。比如家中来了邻居串门,要起身迎接,邻居回家,要至门外;吃饭时,不要吧唧嘴,筷子不能过盘中线;饭毕,凳子要放归原位;回到家,先做家务。直至现在,我都程式化地遵守着这些小规矩,在外漂泊十几年,过年回到家中,如果父亲没有坐下来吃饭,从不会先坐下来,不是不敢,也不是显摆孝顺,这是母亲从小的教导,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,只是刻板地定下这个规矩,其中缘由留待自己在成长中慢慢体悟。
父母相濡以沫,日常无太多的言语交流,不过有一点例外,就是一家人落座吃饭时,他们会唠一些家常事,无非是谁家媳妇孝顺公婆、谁家儿子不争气之类。刚开始觉得,这不是与父母平时教育我要安静吃饭背道而驰吗?但,细细思量,这一谈一笑间,不经意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长大后应当孝敬长辈的种子,父母的用心何其良苦!真真是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,侵染于这种家庭氛围,我们兄弟二人在学业上尚可,我和哥哥相继研究生毕业,哥哥勤奋于我,去年博士毕业,今年在某高校博士后流动点作研究员。相对于邻人的溢美之词,父母倒数落出我们兄弟的种种不足,他们希望我们戒骄戒躁。如果邻人夸赞我们兄弟孝顺,父母则当场表示肯定,这种罕见地“正能量”式的表达,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做人最重要。
在一个家庭中定下一些小规矩并形成孩子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,我觉得并非易事。于成效而言,千百次的言教重要,切身的实践更重要,在这方面,我要感谢父母,他们教育我的东西,他们自己都做到了。既要做到,又要不厌其烦的言教,难道不也是一种家风吗?记得老家门前的对联“忠厚传家远,诗书继世长”,自己成年后,当是抒发家国情怀的年纪,这些门内的小规矩一次次化身成了各种要求、准则和纪律,一样的内化于心、外化与形,这些小规矩何尝不是大写的规矩呢?
作者系普陀区人民法院虾峙法庭副庭长 徐春伟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