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治党治国始于治家。家规家训,传达的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。家规家训一代一代传递、延续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家风,家风好不好,直接影响了这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能否兴旺。在新时代,好的家规家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和具体呈现。
“三知”家风铭记于心
傅乐,普陀区纪委宣教室干部。知书达理、知足常乐、知恩图报,这就是他们家的“三知”家风。
知书达理,孝为先
傅乐的祖辈不是书香门第,家族没有宗庙祠堂,她不善琴棋书画,不通音律歌舞,但从小,她被要求知书达理,并非大家闺秀般的喜行不言于色,而是有文化、懂礼仪。除此以外,长辈们还非常看重孝道。
人说,百善孝为先。傅乐的外婆在88岁的时候被检查出胃部有病变,但医生不建议手术,一是术后好转可能性小,二是术后护理不便,三是减轻家属负担……但其外婆子女五人一致请求手术,纷纷主动要求术后照顾老人。在子女的悉心照顾下,外婆的身体奇迹般地康复。
不料,两年后,外婆不小心滑倒,摔伤了尾椎骨,只能住院治疗。之后的日子,外婆再也不能下床走动。久未下床的外婆,跟前是一得空就给母亲洗澡洗头的女儿,是几年如一日给老人洗衣换尿的大儿媳,是变着法地送新鲜瓜果的两儿子,是日日换着花样给婆婆送早餐的小儿媳。还有得空就回去陪老人聊家常的孙子女、外孙女,更有嬉笑的学龄孩童、牙牙学语的稚子欢笑膝下、常伴于侧。傅乐的外婆常常感慨自己命好,按她的年纪早该随一众姐妹离去。但她,舍不得。
孝道,是一种言传身教。长辈们从来不用嘴巴喋喋不休地教育晚辈如何孝顺,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傅乐。润物细无声,亦是一种家风。
知足常乐,学无尽
傅乐父亲总将“平平淡淡才是真”挂在嘴边。他经历过小本生意的由盛及衰、经历过创业的失败、经历过亲人的欺骗、经历过生死的徘徊,可他依旧告诉傅乐,知足常乐。他说,没有什么是永远属于你的,得失不要计较太多;但他也说,知识是永远属于你的,这个社会终将会淘汰我们,但你不能被淘汰。傅乐的父亲常常夸奖她母亲从小聪明,奈何家里没有条件供她读书;他常常嘲笑自己愚笨,读不起也读不了书。但是,他们的女儿不能这样。
为了让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,他们从农村山坳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城市打拼,竭尽所能给傅乐提供最好的读书环境;为了让女儿一心一意读书,防止被电视分散注意力,他们守着一台结婚时买的12英寸的电视机一看十八年;为了让女儿有更高的学识、更广的见识,他们摒弃“女孩早早嫁人为好”的劝告,齐齐鼓励女儿读研再三年。
崇尚学习的家风促使傅乐完成了研究生课程,通过了司法考试,进入了公务员队伍。工作以来,她怀着学无止尽的心,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,学着跟班增技,学着为人处世,学着完善自我。
知恩图报,记于心
傅乐的母亲常常念叨着一个人。二十多年前的冬天,夜黑、风高,雪飘。母亲抱着刚退烧的傅乐走出医院,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。路上没有车、没有人。寒风像刀子一般割在这对母女身上,尽管母亲已经将身上的衣服裹住了她,她依然冷得瑟瑟发抖。
直到“突突突”的拖拉机停在这对母女身边。司机师傅如同天使一般出现,他让傅乐母女赶紧上车,把她们送到家后连口水都没喝就离开了。傅乐早已不记得他的脸,不记得他的声音,只记得隔着模糊的玻璃车窗,那天的雪飘得很美很美。傅乐母亲每每提起那位司机师傅,总是重复当年的恩情,说是如果有机会,一定要好好感谢他。“养子弟如养芝兰,既积学以培植之,又积善以滋润之”。受人恩惠,当铭记于心;心怀感恩,当回馈他人;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只要常怀感恩之心,必会不断涌动出温暖、自信、坚定、善良的美好处世品格。
国有国法,长治久安;家有家规,教子成才。在傅乐眼中,她虽只是沧海一粟,出生平凡,但庆幸有她的“三知”家风,知其三不止此三。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方能伯埙仲篪,熙熙融融;不遗余力、学无止尽,方能攀登书山、遨游学海;不计得失、知足常乐,方能守住底线、清正廉洁;结草衔环、知恩图报,方能常怀感恩、与人为善。
|